[孩子的脫序行為來自父母的焦慮與擔憂]
幸福的假設。使生活變更加美好。
強納森.海德(Jonathan Haidt)
現居紐約市,是著名心理學家,在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擔任倫理領導學教授,主要研究如何在組織中運用積極心理學和道德心理學,被稱為「21世紀最不該被忽視的心理學家」。
象與騎象人誰是老大?
誰能控制對方?分裂的自我和心理衝突
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感覺,畫面,衝動(做最後決定),情緒,離苦得樂,直覺,本能反應,自動化系統(24H不停運轉),追求快樂,通常是勝利者。情感,內心,感性,無意識自我,從誕生那一刻起就有了自動化系統。大象是獨立於騎象人,有著自己的想法。所以大象要反抗,騎象人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兩者的力量太懸殊了。容易關注負面事物。生存機率更高,會從負面角度去看待事情。這樣會離幸福越來越遠。模仿高手(我們是一伙的)。故事(有情節,有畫面,有故事)。面對不確定最害怕。
(大象)大腦中有關:
- 歡愉和痛苦的機制
- 生存有關機制
我們的「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心與智往往意見相左。自己的理性,有意識理性自我,顧問的角色(方向),控制化系統(無法24H出現,因為很好耗精神和體力)所以偶爾出現,一下子就不見了。一次只能做一件事。需要語言才能進行各種深入分析和思考。是提供建議和旅伴關係。如何藉由理性去控制內心的主軸。
象與騎象人配合良好就能造就傑出人類,兩者如果不能充份訓練、有技巧的溝通就會發生衝突。
孩子的脫序行為來自父母的焦慮與擔憂與象與騎象人的關係。
「不能只跟心智講道理,要用方法傳達到心裡。」
「情感的自我溝通是需要靠認知,而不是講道理,而是要提取背後的意義,增加內在動機的動力」
其實我們自己也是象與騎集於一身的人,所以像《原子習慣》中也就提出一套如何降低阻力和獎賞機制,這個部份就是在幫助騎象人如何用喜歡不強迫的方式來和大象友好合作。
1. 幸福的假設:逆境中的力量
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的名言「那些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體現了一種「逆境假設」,即認為人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反而能夠成長和變得更強。這種觀點與正向心理學的理念不謀而合,強調在逆境中尋找機會、學習和成長,並認為挑戰是自我提升的機會,而不是僅僅是痛苦或失敗。
正向心理學:是一種專注於提升個人幸福感和生活滿足感的心理學分支,強調積極的情緒、個人成長、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它受到古老印度哲學的啟發,這些哲學中也強調如何通過內在的智慧和正向的心態來達到幸福和滿足。
正向心理學, 是一種古老印度哲學的譬喻。人類需要用比喻來思考,透過已知來了解未知,腦中才有畫面所以要用譬喻。
2. 《象與騎象人》:心與智的內在搏鬥
強納森·海德(Jonathan Haidt)在其著作《象與騎象人》中使用了大象和騎象人的比喻來描繪人類心理結構的二元性:
- 大象:代表我們的「心」,即無意識的自我和情感系統。大象是我們的情感、直覺、本能反應和衝動的象徵,它不斷地追求快樂和逃避痛苦。大象運作在自動化系統中,反應快速且強大,不受意識控制。這個部分容易受情感影響,對外界的負面事物特別敏感,因為這樣的警惕性有助於生存。例如,大象會讓我們自動避開危險(如突然的聲音),或者在面對不確定性時表現出焦慮。
- 騎象人:代表我們的「智」,即有意識的理性和思考能力。騎象人是分析、計劃、決策的執行者,負責方向和控制,但相較於大象,騎象人的力量相對薄弱且有限。它需要依靠語言和邏輯來進行深思熟慮的決策,但它很容易疲憊和分心,無法持續地掌控大象。騎象人代表我們的意志力和控制化系統,但這個系統無法24小時全速運轉,因為它會消耗大量的精神和體力。
1 3.心理衝突與幸福障礙
(1).人類的幸福感經常受到「象」和「騎象人」之間的內在衝突影響。這種衝突源於情感和理性之間的矛盾,以下是常見的三種障礙:
- )能的意志力(棉花糖效應):這個效應表明,如果意志力不足,我們容易被大象的衝動牽著走,難以抵抗即時滿足的誘惑。例如,儘管我們知道應該節食或運動,但當面對美食或懶惰的誘惑時,我們往往無法抵抗。意志力強的人能夠利用高情商和技巧分散大象的注意力,從而避免本能驅使的行為。
- )心理干擾(白熊實驗):這個實驗顯示了「壓抑反應」的心理現象。當我們試圖壓制某種想法(例如,不要想大白熊)時,那個想法反而會更加強烈地出現,這是因為大象(心)比騎象人(智)更強大,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 )冠冕堂皇的理由:大多數的想法和行為其實是由無意識的自動化系統做出的,大象先有反應,而後騎象人才會編造理由來合理化這些反應。例如,我們可能先感受到恐懼(大象的反應),然後理性地找一個理由(騎象人)來解釋為何這麼做是合理的。這樣的過程往往是潛意識的,導致我們做出看似合理但實際上沒有理性基礎的決定。
4. 幸福的追求方法
《象與騎象人》提供了幸福追求的幾個方法,尤其是如何利用理性來控制情感的主軸:
轉換工作心態:如何看待工作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感。根據強納森·海德的理論,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心態來看待工作:
(1).差事: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因而工作時間顯得漫長而乏味,讓大象(情感)感到厭倦。
(2).職業:工作是一種達成目標和追求升遷的手段,但這樣的心態容易導致壓力和挫折感,因為大象會不解為何要這麼辛苦。
(3).事業:工作被視為一種實現抱負和規劃未來的機會。這樣的心態能夠使人更積極地面對挑戰,因為大象和騎象人達成一致目標。
另外,強納森·海德提出「進展原則」,即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會比達成目標後帶來更多的快樂。這是因為大腦在進展過程中釋放多巴胺,讓我們感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因此,幸福的來源在於持續的成長和進步,而不是結果本身。
「愉悅感不是得來的,而是追尋來的」,莎士比亞:「成功之時一切已結束,努力過程是最幸福的。」
5 .幸福的公式
- 長久的幸福感)=S(先天的基因—遺傳因素)+C(外在環境)+V(可控因素)自主管理
幸福感可以量化為一個公式:
[ H = S + C + V ]
*H:長期的幸福感
*S:先天基因(遺傳因素)—這部分我們無法控制。
*C:外在環境—可以部分影響我們的幸福感。
*V:可控因素—這是最能影響我們幸福感的因素,如我們的選擇、態度和行為。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雖然遺傳和外在環境會影響我們的幸福,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控制可控因素來提升幸福感,而催產素會讓人產生親密感和信任感,願意打開心胸去接受新關係。
6. 教養的反思與應用
在育兒方面,父母的自我認識和情感管理至關重要。父母應該理解自己內心的「象」和「騎象人」,並學會如何平衡理性與情感的衝突,以便更有效地引導孩子的行為(內在動機):
- 嚴厲型父母:利用威脅和懲罰來控制孩子,短期內有效但長期會引發親子衝突。
- *偏溺型父母**:過於溫柔,容易被孩子的情感勒索,短期看似有效但長期會導致孩子行為失控。
- 堅定引導型父母:結合溫柔與堅定,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選擇權,同時設立清晰的界限。這種方式長期來說效果最好,因為它不僅能尊重孩子的情感(象),也能引導理性行為(騎象人)。
7. 結論與應用
《象與騎象人》教導我們,為了達到幸福和生活的滿足,我們需要了解並平衡內心的情感(象)和理性(騎象人)。這種平衡需要不斷地自我認識、自我調整和與他人合作。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減少內心的衝突,增強內在的平靜與幸福感。
最後,幸福不僅僅是結果,更是一種持續追求和自我發現的過程。通過理解和應用上述概念,我們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從而在各個層面上達到更深層次的幸福。
#台南月子雅文團隊
#情緒照顧
#月媽
#教養從負1開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