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來了,平靜就離開了]
改變思維的人生一堂課,也可以深入於親子教養中的人生哲學與智慧。
這本書我已經聽過三次,不同的說書人讓我每次的感受與體悟都不一樣。如果你無法自己看書,或者看書看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建議你可以用聽書的方式進行。
這本書的作者是瑞典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後來患了漸凍症,並於2022年1月辭世。《我可能錯了》是比約恩人生的最後一本書,故在2020年一出版就造成轟動,也成為暢銷書冠軍。這就是為何我聽了三次也不厭煩了吧!
不平凡的人都有不平凡的人生。很難想像他在高峰時期,放棄了可以獲取更多財富與名氣的機會,毅然決然地去泰國出家,並加入森林學派的苦行僧行列,而且一待就17年,這需要多強的意志力啊!
《我可能錯了》這本書講述了如何與自己和解,透過保持平靜心態的能力與洞察力、慈悲的智慧,在面對困難時保持樂觀,了解生活中再困難的事情都會過去,這不就是人生嗎?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把「你應該……」掛在嘴裏,而「應該……」一說出口,就容易引發衝突,而衝突來了,平靜就離開了。
「你應該……」其實代表的是更多的擔心和焦慮,我們常常想著如何有效率地去執行這件事,而忽略了每個人在完成工作後的感受。
回憶我最近遇到的事。晚上兒子打電話跟我說他的皮包不見了。我問他皮包是否有証件,他說有信用卡、身份証和健保卡,還有現金。當下我聽到後,一股火往腦門上衝,當媽的立刻上身。
「你怎麼會丟了呢?你放在哪?」
「我放在旁邊的袋中,可能是騎車抖抖抖,抖出去了。」
「你應該放在裏面,怎會放旁邊的袋中,這樣很容易就不見了。」
事後回顧我自己,我馬上發現自己說出了「你應該……」。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就脫口而出「你應該……」這三個字。
電視劇中也常常看到,照顧者是媽媽,明明孩子是夫妻共同的責任,只要孩子有什麼狀況,第一時間全家人就是罵媽媽:「你應該要好好看著她,她就不會受傷。」「你應該要好好教育他,他就不會變成這樣。」沒有一個當媽的願意自己的孩子受傷或不長進,孩子受傷她們比誰都還要心痛與難過。
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有「你應該……」呢?多點感受性的語言溝通,少一點有效率的執行溝通,有時候溝通要多點感性而非理性。
當你說「你應該……」或「我應該……」時,這時你有發現你的拳頭是緊握的嗎?不妨試著用「我喜歡……」或者用「感覺與感受性」來進行建議,這會比較恰當。
所以我後來沒有跟兒子發飆,我相信錢包不見了,他的心裏也是很難過,如果我還是一昧地指責他,只會壞了親子關係,不會有任何幫助。我也希望藉由這件事能讓他自己反省。
《我可能錯了》這本書也提醒我們,很多事不要用炸彈的心態去思考問題,因為這樣容易為自己帶來痛苦。
「接受與放下」是在任何關係中都需要學習的人生課題,在你冷靜不下來時,告訴自己「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三次(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這會讓你有不一樣的省思與平靜,別忘了,「衝突來了,平靜就離開了」,別讓焦慮影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