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螢幕擷取畫面 2025-01-31 120943.png

《先降噪,再聚焦》洪瀞教授   另類教養書
當生命規劃師遇上養生與育嬰規劃師,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先降噪,再聚焦》,我立刻聯想到育兒過程,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時,真的需要先學會「降噪」—給自己空間與留白,才能「聚焦」—清楚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這樣的比喻無疑非常貼切。


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的一句話:「能力是磨練出來的,自信是累積起來的。」臺灣棒球隊長陳傑憲也曾說過:「即使不被看好、不被認同,我們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終點。」
這句話提醒我們,人生中需要打造一座屬於自己的「內心護城河」,用理性和自我平衡抵禦外界的干擾與噪音。


而要建立這樣的內心力量,就需要具備開放的心態(open-minded),勇於接納不同的觀點與新資訊,即使它們可能挑戰我們既有的思維模式。
這段話說得太好了,因為太多人往往受限於固有的傳統觀念,而忽略了突破和成長的機會。


例如,我們的工作是協助新手爸媽照顧新生兒,許多人對新生兒懷有莫名的恐懼,覺得他們過於嬌弱,生怕一不小心就會弄傷他們。
特別是新手爸爸,常因擔心自己動作粗魯而不敢抱孩子,但事實上,新生兒並沒有那麼脆弱,只要學會正確的抱法,就能給寶寶帶來安全感,爸爸也會因此變得更加自信。


書中還談到了心理學中的「情緒管理法」,其核心在於「面對、接受、處理,最終達到釋放情緒」,這一點在育兒中非常實用。
例如,當爸媽無法找到寶寶哭泣的原因時,往往會感到無助,此時,我們會建議爸媽先接納孩子的情緒,面對問題,然後再嘗試處理。

如果連安撫和抱抱都無法讓寶寶平靜下來,父母很容易感到焦慮甚至煩躁,但這時候大人正需要先「降噪」—暫時放下情緒,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再專注解決問題。
正如書中所說,停下腳步,理性思考,找到問題的核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同時也鍛鍊了內心的穩定與力量。


延伸到育兒過程中,不論是面對孩子的哭鬧,還是處理自己內心的焦慮,最重要的是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
降噪之後,才能更清楚地聚焦在解決問題上,例如,許多新手爸媽會因孩子的哭聲感到無助,但如果能學會先冷靜下來,再分析孩子哭泣的原因,針對性地應對,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平靜,同時也讓自己更加從容,增強內心的韌性。


正如書中所言,內心的成長與強大來自於不斷的學習與調整,而這也是育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當我們學會「降噪」,找到屬於自己的「聚焦點」,就能更加清晰地看見人生與育兒中每一個值得珍惜的瞬間,並踏出屬於自己的堅定步伐。


書中提到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格賽爾(Arnold Gesell)為同卵雙胞胎進行的一項實驗,內容非常有趣,建議大家可以自行閱讀書籍了解詳情。不過,我特別認同他的一些論點:從小就經歷困難和挑戰,重點不在於要受多少磨難,而是在訓練過程中,引導者是否能給予正向回饋和鼓勵,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您說洪瀞教授的《先降噪,再聚焦》這本書是不是教養書呢?我認為它不僅僅是一本文字上的教養指引,更是一份內心成長與平衡的修煉指南。當我們學會為自己「降噪」,就能在育兒的每一刻中聚焦於真正重要的事情,找到屬於自己的堅定方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南月子雅文團隊 的頭像
    台南月子雅文團隊

    台南月子雅文團隊

    台南月子雅文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